基底节区包括:杏仁核、纹状体和屏状核三部分。
杏仁核,又名杏仁体,呈杏仁状,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。是产生情绪,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,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,而且研究发现,幼儿自闭症似乎也与扩大的杏仁核有关。
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。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,此2核并不完全分隔,在前端腹侧是相连接的。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。尾状核和壳核在种系发生上是纹状体较新的结构,合称新纹状体。
屏状核位于壳的外侧并与壳等大的薄片状灰质。与壳之间以外囊相隔,功能不明。
丁香园里有同学问:“基底节区属于脑的那个部分?脑,分为大脑、小脑、脑干、间脑,那么基底节区是属于间脑吗?还没有在哪里看到确切属于部位!”
这个问题的确有些迷惑,平常没有深究,系统解剖学没有好好看。
首先认识神经系统结构,认识间脑。
然后在放射沙龙里找到比较详细的解释。
基底节和基底节区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词,听得久了,仿佛两者是同一回事。
实际上,基底节和基底节区不是一回事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1、基底节是解剖学概念,更准确地说这一术语是基底神经节(basalganglia)或称基底核(basalnucleus)。
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,包括纹状体(尾状核和豆状核)、屏状核和杏仁核。
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结构和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。
广义的基底神经节还包括红核、黑质和丘脑底核。
2、基底节区是影像学概念,影像读片常出现这一概念。
轴位扫描,通过基底神经节的平面内,除了上述灰质核团,还包括其周围的白质、内囊。
其实基底节区是不太明确的区域,笔者翻阅影像学课本及各类文献,均无对这一概念的准确描述。
基底节区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,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,包括杏仁核、纹状体和屏状核。
基底节区具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,它关系到随意运动的稳定性、肌肉张力的控制、本体冲动信息的处理,参与精细运动的形成。
在清醒状态下,记录苍白球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,观察到肢体自由活动时神经元的活动明显改变,部分神经元在肢体弯曲时放电增多,提示与基底节的自主运动有关。
电刺激纹状体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,单纯刺激纹状体并不能引起运动效应;但同时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,再刺激尾状核或苍白球,则可使纹状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。皮层运动区的运动反应被迅速抑制,刺激停止后,抑制作用可维持一段时间。
在猴子中,当苍白球单侧受损时,使用对侧上肢不如使用侧上肢方便。这些都表明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人体运动密切相关,但这些实验事实仍然不能解释基底神经节是如何调节人体运动的。
基底节区包括尾核、壳核和苍白球。尾核与壳核在进化上较先进并具有功能上的联系,合称为新纹状体。苍白球较为古老,称作旧纹状体。纹状体具有控制肌肉运动的功能,并与丘脑、下丘脑联合成为本能反射的调节中枢,例如完成行走等本能反射活动。
此外,底丘脑核、黑质、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,也往往被包括在基底神经节的系统之中。
基底节区,影像学名词。包括: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、内囊。为一不太明确的区域。
内囊,概念很明确,包括内囊前肢、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。
基底节区是否包含丘脑?
临床上部分医生把丘脑出血也列入基底节区脑出血,有待商榷。
目前国际上不把丘脑出血列入基底节区出血[1],可以认为丘脑不在基底节区内。
百科,分享生活经验知识,菜谱知识,成语知识,电脑知识,汽车百科,育儿宝典,是您实用的生活科普指南。这里有千万网友实践过的解决方法,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经验知识,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。
相关标签: 基底节区、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5118.link/article/849ac9a5f386973ebb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