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《生物学》(选择性必修1)2019年版(以下简称“新教材”)“稳态与调节”模块相对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《生物学》(必修3)2007年版(以下简称“旧教材”)“稳态与环境”,不仅模块名称发生了变化,而且内容也有了改动,特别是对一氧化氮(NO)功能的叙述做了较大的调整。
1 教材对照
旧教材(P19)中描述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,主要有乙酰胆碱、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素、5-羟色胺、氨基酸类(如谷氨酸、天冬氨酸、甘氨酸等)、一氧化氮等。
新教材(P29)中描述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,主要有乙酰胆碱、氨基酸类(如谷氨酸、甘氨酸)、5-羟色胺、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肾上腺素等。新教材(P57)除激素外,其他一些化学物质,如组织胺、某些气体分子(NO、CO等)以及一些代谢产物(如CO2),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。
新教材中在列举神经递质种类时将NO删除,而在体液免疫中又将其加入,那么NO究竟是参与神经调节还是参与体液调节呢?
2 关于一氧化氮
2.1 NO的基本性质
常温常压下纯净的NO是相对分子质量小、结构简单、无色无味的脂溶性气体,微溶于水,易溶于疏水性溶剂,穿透膜的能力强。在NO分子形成过程中,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,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,N原子与O原子在形成共价键后,N原子在分子轨道上有1个未成对的电子,半衰期极短(1-5s),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运输,扩散速度快。
2.2 NO的内源性合成
在1992年美国《科学》杂志中称NO是一种新型生物信号分子,由NO合酶(NOS)催化L-精氨酸(L-Arg)而生成,具体过程:
迄今已发现NOS有4种亚型,即神经元型(nNOS)、内皮型(eNOS)、诱导型(iNOS)和线粒体NOS(mtNOS)。其中前两种NOS主要存在于神经元、骨骼肌、血小板以及血管内皮细胞中,无需刺激即可表达,几秒内可产生为fmol(10-15mol)或pmol(10-12mol)水平的NO。iNOS分布广泛,主要存在于吞噬细胞中,诱导后几个小时内可产生Nmol(10-9mol)水平的NO,而且可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,可诱导免疫反应机制,帮助机体抵御微生物的入侵。mtNOS存在于线粒体中,其与CCOX结合再与CCOX血红素a2结合,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。
2.3 NO的生物学功能
NO化学性质十分活泼,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,具体如下:
2.3.1 NO在体液调节中的功能
NO在体液调节中,特别是心血管舒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血管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(ACH)作用于内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(GPCR),并激活磷脂酶C(PLC),磷脂酰肌醇4,5-二磷酸(PIP2)在激活磷脂酶C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二酰甘油(DAG)和三磷酸肌醇(IP3)。IP3在细胞质中扩散,激活IP3受体通道,导致内质网中的Ca2+释放到细胞质中,Ca2+水平升高。DAG作为亲脂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,激活钙调蛋白(CaM),当Ca2+与钙调蛋白结合后,刺激NOS催化L-精氨酸氧化形成L-瓜氨酸(LCCP),同时释放NO,NO通过扩散进入邻近平滑肌细胞,激活鸟苷酸环化酶(GC),刺激GTP生成cGMP。cG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(PKG),这样使肌动肌球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受到抑制,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(图1)。
2.3.2 NO在神经调节中的功能
NO作为脑内的气体分子神经递质,参与神经系统信息传递、发育及再生等过程。与一般的神经递质不同,NO并不储存于囊泡中,作为逆行信使参与突触间信号的传递,属于一种非典型的神经递质。神经递质的分类具体如表1。
NO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谷氨酸(Glu)自突触前膜释放后,与突触后膜上的α-氨基-3-羟基-5-甲基-4-异恶唑丙酸(AMPA)受体和N-甲-基D-天冬氨酸(NMDA)受体结合,由AMPA激活而触发的去极化使阻塞于NMDA受体通道的Mg2+移出,通道打开,Na+和Ca2+内流,同时K+外流。高频刺激使突触后神经元Ca2+水平显著升高,低频刺激使Ca2+轻度升高。突触后神经元Ca2+显著升高可激活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,后者可使AMPA受体通道磷酸化而增加其对Na+的通透性,促使贮存于细胞质中的AMPA受体转移到突触后膜上,同时Ca2+升高激活NOS促进NO合成。NO从突触后神经元作为逆行信使的角色扩散进入突触前神经元,引起谷氨酸长时程释放,形成长时间增强(LTP)(图2)。
2.3.3 NO在免疫调节中的功能
研究发现,当内毒素、LPS、IFN、IL和TNF等与巨噬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,被激活产生iNOS,进而合成NO。NO扩散到周围的细胞后,抑制细胞核内DNA合成以及线粒体内的三羧酸循环(TCA循环)和电子传递,从而杀伤肿瘤细胞、损伤组织细胞、杀伤病原微生物(图3)。同时会促进iNOS的合成进而催化产生大量·NO,此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大量O-2参与哈伯-韦斯反应产生·OH(具有杀伤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作用)。产生的O-2又和·NO发生反应,生成ONOO·。在酸性条件,ONOO·被分解生成氧化性更强的·OH和·NO2,从而加强杀伤外来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能力。不仅如此,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NO含量增加,表明NO与自身免疫病具有相关性。
2.3.4 NO在其他方面的功能
除此之外,科学家发现NO在生殖系统、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也具有调节作用。NO存在于下丘脑—垂体—性腺轴中的各部分中,能通过cGMP通路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,也可以通过Ca2+依赖性机制作用于垂体刺激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,对雌性和雄性动物均发挥重要作用。对于雄性动物而言,NO可促进阴茎勃起、参与睾酮分泌、调节精子的发生等生理过程;对于雌性动物而言,NO几乎参与所有的生殖活动,如性行为、卵泡的发育和排卵、分娩、妊娠等生理过程。NO也存在于肺部,保护气管不过度收缩,也可调节气管中的炎症反应,在临床中利用NO吸收法可以治疗肺高压疾病。NO在胃肠道也有分布,可以调节胃肠道蠕动、保护肝细胞、抑制胃肠粘膜损伤等。
3 调整意义
由于NO的体液调节机制研究得比较清晰,在临床上也被广泛应用,但其他生物学功能还未完全清楚,因此教材对NO相关内容的调整具有更强的生活实践指导意义。
3.1 树立生命意识
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NO的物理、化学性质,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NO功能的多样性,理解生物体各个结构既独立又联系的相互关系,形成结构与功能观、生物物质观和系统观。
3.2 发展科学思维
基于NO的作用机制模式图,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模型与建模系统性思维探讨和阐释这一生命现象,运用批判性思维、平衡思维和多因素思维认识NO生物功能多样性和复杂性,从而形成生物学特有的科学思维。
3.3 深化科学探究
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新旧教材相结合,通过学习NO多种生物功能的科学发展史,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思路,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。
3.4 培养社会责任
NO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目前治疗心绞痛药物主要为硝酸酯类(如硝酸甘油),其作用机制是根据其与体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形成的S—亚硝基化合物,之后释放出外源性NO分子,由于吸收快、起效快、低耐受性等特点,成为典型的血管扩张药。本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贴切,通过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,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
转自:枫梓生物,文章来源——从神经递质到体液调节:一氧化氮的“华丽转身”——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更新举隅,《生物学教学》 2022 年(第 47 卷)第 2 期 .72-74.作者:张淑萍
本文地址: http://www.5118.link/article/d2c87d6625118a9124ca.html